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時它指引人們農耕,現代是人們日常生活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章《冬至》
?2020年冬至節氣為:12月21日
二十四節氣
冬
至?
中 文 名:冬至
外 文 名:Winter Solstice
寓? 意: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
時? 間:第二十二節,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
氣候特點:暴雪、低溫
三? ?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風俗活動:辦宴席,享祀先祖,官放關撲
風俗食物:姜飯、水餃、湯圓、羊肉湯
養? 生:防寒保暖
寶典向您推薦的
節
氣
活
動
活動一:
一起做手工掛飾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關于冬至節氣的手工掛飾,讓孩子們懂得了冬至節氣的非凡意義,感受不一樣傳統文化。
材料可以是成人提前準備好的圓形紙板或是網上購買的材料包,手工呈現內容關于冬至即可,如雪人、餃子食物等,成人可以先帶著孩子了解冬至節氣的元素有哪些再進行制作。
活動二:
一起尋冬的記憶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是我們農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也是萬物輪回生長之理。每個時節都有各自不同的、只屬于這個時間的細微變化,成人可以孩子一起走到戶外,跟隨節氣追尋冬的腳步,打開五官感知冬季自然變化。
活動三:
吃過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說的是冬至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就像這長長的面條。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份冬至面,品味節氣里的味道。
不同地區吃的面也是各不相同,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計劃選擇,并準備適量的面粉、配菜,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步驟嘗試操作。
配菜準備妥當,面條制作完成后,就可以燒水下鍋啦。
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格外香甜。
活動四:
一起為小樹穿冬衣
冬日天氣寒冷,萬物斂收,都在為來年的成長積蓄力量,小朋友們也紛紛穿上棉服、圍上圍巾過冬,成人可以引導幼兒,除了人類需要保暖,還有哪些也需要呢?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帶著孩子去發現,去行動,如果條件允許,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為樹刷白石灰,進行冬日樹木防凍工作。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身邊的小知識,并且去行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活動五:
一起包餃子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直到現在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這種時刻,自然少不了一節生活實踐課啦,成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從和面到下鍋煮沸全過程參與,不僅能了解食物餃子的由來和意義,還能體驗下廚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活動六:
跟著民俗大雪腌個肉
?
冬日白雪皚皚,除了熱騰騰的紅薯是我們的最愛,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也占據一席之地,在一個飄雪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串冰糖葫蘆,也是一樁美食。
準備適量的山楂果,幼兒清洗去莖梗。
成人在幼兒清洗山楂果時準備熬制糖漿,幼兒將串好的山楂裹上糖漿。
將裹滿糖漿的山楂果晾干即可。
酸甜可口,誘人十足的冰糖葫蘆就完成啦~
活動七:
制作九九消寒圖
?
九九消寒圖,中國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親手制作中國傳統九九消寒圖,觀察整個冬天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并用獨特的方式記錄于自己的消寒表中,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冬就過去了。
活動八:
知三候,感時令
?
大雪節氣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成人可以給幼兒講解三候的意義,或是一起走進自然尋找這些節氣變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現象背后的含義,讓孩子們了解這不僅僅是歲月時令的符號記號,更是人類共生的歷史,是文化的結晶。
活動九:
學習關于冬至的詩詞
?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夜喜逢徐七》
明·高啟
君來同客館,把酒夜相看。
動是經年別,能辭盡夕歡。
雪明窗促曙,陽復座銷寒。
世路今如此,懸知后會難。
《辛酉冬至》
宋·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感懷》
宋·梅堯臣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
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冬至留滯舒州有懷歲旦泊舟平江門外》
宋·曹彥約
舒郡驚冬節,吳門憶歲時。
天寒城閉早,凍合水行遲。
再拜為兄壽,同聲念母慈。
窮年終是客,至日始題詩。
節氣不僅是一種生產生活的工具,不僅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符號,更與我們身心的感覺相關,遵循時令變化的規律,在這過程中慢慢找到與自己、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節奏,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動均是幼師寶典悉心設計編輯的活動,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動思路,歡迎您在留言區分享,和我們一起把中國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結語》
文字由幼師寶典編輯,圖片來自網絡。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