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媒體報道的有關幼兒安全事故的頻發,本文旨在通過對幼兒園以往活動的整理、梳理和實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更合適的安全教育主題內容,讓幼兒有基本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幼兒園實施安全教育
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各幼兒園對安全工作日益重視,并積極開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動,如“安全教育周”、“安全逃生演練”、“防溺水”等,但幼兒園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幼兒安全事故頻發、種類繁多,特別是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安全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實施方面,存在兩大問題:
1、缺乏系統、分層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只是在日常教學中穿插一些比較零散的關于安全教育的內容。
2、安全教育主題實施形式單一:除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穿插部分安全教育錄像與談話活動外,僅有一次較集中的全園性“安全教育周”活動,主題內容基本為“消防安全與地震逃生”。
以上兩大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幼兒對安全知識的了解以聆聽教師說理為主,各個年齡段無突出重點,幼兒反復習得后心理麻木,甚至在幼兒園參加了三年的逃生演習后,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玩的游戲,并不能從思想上引起幼兒的重視,也無法真正學會自我保護的技能和較好的應急技能。
二、優化安全教育主題活動的
內容選擇及其組織的有效策略
??內容選擇
1.分年齡段選擇適宜的安全教育主題活動內容
在實踐中發現,到大班以后,很多孩子說起“安全問題”頭頭是道,因為從進園第一天起老師就不停地“嘮叨”。但實際生活中,往往不能自覺地養成習慣,如:拿著剪刀,刀頭朝外隨意走動;在馬路上隨意跑動;集體過馬路著急起哄等。同時,實踐證明,幼兒的習得與年齡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分年齡段組織幼兒安全教育主題活動十分必要。
案例:在“安全教育周(消防安全、地震逃生)”大主題環境下,根據《指南》的目標與指導性教育建議,整理出各個年齡段安全教育的側重點如下:
托班:托班的孩子年齡較小,常對發生的事情自己不會主動說,需要老師去發現,因此看到的情況往往滯后,如被咬破抓破皮,需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因此,托班安全教育的重點是:
??第一學期:會求救——遇到危險和緊急情況會呼喊求助。
??第二學期:保護身體——不咬人、不抓人,破皮、流鼻血等會告知老師和成人。
小班:大部分孩子在小班這個年齡段入園,為了安全很多事情家里包辦,像剪刀之類的工具自己還不會使用,而脫離家庭成員一對一甚至幾對一的視線,獨自來到集體生活,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就要靠自己去了解,習得保護自己的方法。
??第一學期:物品使用——正確使用剪刀等工具。
??第二學期:身邊的安全——室內室外活動的安全;找找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
中班:中班幼兒的認知和行動能力增強,往往能離開成人的懷抱獨自游戲或結伴游戲,成人帶孩子外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有的家庭開始很注重幼兒獨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此時向幼兒傳達外出時注意的安全非常適宜。
??第一學期:外出游玩——防走散(如:拉好大人的手、不亂跑,不跟陌生人走,不告訴陌生人家庭信息,遇到走散找營業員、售票員、警察等尋求幫助)。
??第二學期:交通安全——認識交通標記、了解交通規則等。
大班:大班幼兒開始學習獨立的自我管理,有時,還會出現單獨在家的小時段,在生活中,似乎也自認為能照顧自己,餓了可以自己找點東西吃等,但以下安全小常識也是必須了解的。
??第一學期: 高空墜物——不在高空扔東西、不從高處往下跳、危險的窗臺等。
??第二學期: 運動安全——運動時能和足以安全,不給他人和自己造成危險。
注意:這些小主題是特定年齡階段要重點開展的,但不存在唯一性,在其他年齡段里同樣要互相滲透,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更應適時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2.根據各年齡段安全教育主題內容制定具體活動
各教研組合理安排安全教育主題活動內容,組織活動前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活動重點認真備課,摒棄單一的“談話說理”形式。以中班開展的主題“不跟陌生人走”為例,主題開展思路如下:
(1)教室內事先放好手機(隱蔽錄像)。各班邀請一位家長(最好平時很少來幼兒園的),扮演角色來接其他班的孩子,對幼兒投放吸引性的話語、食物等,目的是讓幼兒跟其外出。教師半路出現,詢問幼兒:“你們去哪?認識這個人嗎?不認識可以去嗎?”
(2)根據前次活動拋出問題:“你會跟陌生人走嗎?”,事先通知家長,并讓幼兒回家講述這次經歷,引導幼兒闡述當時行為的原因,協助進行安全知識的豐富,加深記憶。第二天組織幼兒集中觀看視頻(有直接跟走的,有猶豫看別人的,有猶豫后不走的,有聽別人的跟走的……),最后談話活動,總結正確選擇。
(3)經過前兩次的活動,幼兒肯定很“明智”地選擇“不跟陌生人走”。但在商場等人流較多的地方又容易與父母走散,因此習得自我保護和應急技能也很重要。可以通過飯后故事“小紅帽”、兒歌《走丟了怎么辦》等強化。
《走丟了怎么辦》
商場里,人太多,
找不到媽媽真難過,
對陌生人不要講,
售貨員阿姨來幫忙。
公園里,人真多,
找不到媽媽真難過,
站在原地不要動,
等著媽媽來找你。
大街上,車輛多,
找不到媽媽真難過,
不哭不鬧不著急,
找到警察幫助你,
講明電話和地址,
定會安全回家里。
??組織策略
1、創造游戲的結合
幼兒游戲中自然融入安全教育內容,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如幼兒在游戲中自發地引發主題:“著火了”,教師應推進游戲:打“119”報警電話,說清位置,濕毛巾捂住嘴巴蹲下逃生,不坐電梯等。之后開展“我是消防員“的游戲,用紙箱當消防車,模擬消防員救火,作為兒童,除立即逃生以外,最重要的是遇到無法逃生困難時,學習用電話或手邊明顯的物品向外界求救。
2、文學作品的融入
選擇朗朗上口安全教育兒歌、兒童化的教育短片(如:巧虎)、耳熟能詳的兒童故事(如“小紅帽”)等,能在組織活動中避免枯燥的說理,讓幼兒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理解基本的安全知識,學習自我保護。
3、實踐活動的開展
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模擬訓練,通過與交通警察、消防員叔叔互動等形式,形象生動地讓幼兒深刻了解相關安全知識,如在中班“交通安全”主題開展過程中,老師們就帶孩子走上街頭,觀察馬路上的交通設施,并采訪交通警察,提出自己的關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困惑,由交警一一解答,幼兒非常投入。
4、主題墻飾的布置
布置安全教育主題墻飾也很重要,如同其它主題活動一樣,安全教育的墻飾應淺顯易懂,形象生動,各年齡段幼兒可通過互相參觀,了解較全面的安全知識,也能提醒家長,了解幼兒園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重視對幼兒的安全教育。
5、生成活動的跟進
由于幼兒缺乏自己我保護的能力,往往在教師預設之外會發生一些小的安全事故,我們可以歸類為“突發事件”。這些事件不在上述的預設主題內,但可以引起幼兒的共鳴,適合作為生成的主題內容,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
如一位奶奶在盛熱呼呼的粥,孫女站在一旁,粥濺到孫女脖子上燙傷皮膚,但孫女只是夾緊了脖子喊疼,卻不讓大人看,教師就以《小心,燙》為活動內容展開了一次集體教學活動。再者,社會上有關于幼兒的重大安全事件,曝光率高,總會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當然也包括幼兒,那么就可作為隨機事件的教育內容。
實踐證明,分年齡段有側重點、多形式地實施安全教育主題活動能讓幼兒更容易接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為其創造安全的生活環境,更應學會自我保護。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張文軍,《幼兒園安全教育的現狀和反思》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文字由作者原創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