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了的時候卻忘記了小時候的自己,忘記了曾經擁有的那一片小小的綠洲。
關鍵詞:大人;小時候;孩子;心
引言:
我的職業是一名幼兒園教師,是大家眼中所說的教育者,可我自己從不認為我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我們教育了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了我們?
我覺得這是相互的,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慢慢的找回了童年,找回了自己丟失的一部分。而孩子,在我們這里學著一些必備的生活技能。
如果你愛他,請你做到換位思考
?
我們總是以我們自己的觀點去約束孩子做著一些事情,以我們覺得對的觀點去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應該怎樣怎樣做,可這樣做真的對嗎?
孩子是天真的,他們還不懂得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對于錯,善于惡,于是,他們自然而然的與遵循了我們大人的觀點,做著我們大人認為對的事情。可是這樣不僅束縛了孩子的未來,更加束縛了孩子的發展。
回想起年少時,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也是喜歡玩兒,喜歡做一些或許有點危險的事情,喜歡探險,喜歡玩泥巴,喜歡角色游戲,喜歡看動畫片。
可是,當我們長大了,漸漸的忘記了我們兒時喜歡的東西。我們害怕孩子做危險的事情,害怕孩子弄臟衣服,害怕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弄壞了眼睛,而去告訴孩子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做的。
曾經的小時候,我們是那么的懂得滿足,只要有哪怕是一張紙我們也會玩的很開心。而當我們長大了卻忘記了這些,忘記了我們自己那一片小小的綠洲。
如果你愛他,請讓他理解你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以我們的立場來講,我們害怕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家長把幼兒送到幼兒園的首要要求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安全,可以在幼兒園安安全全的渡過每一天。
而相反的,家長在希望幼兒安全的同時,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樂。
這是個糾結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來講,我們在以幼兒安全為主的前提下就必然會對幼兒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這樣那樣的約束,這就造成了幼兒無法真正的用心去笑。這就造成了有些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因為上幼兒園就要遵守許多的規則。
其實,如何讓孩子去接受這些規則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從心里去排斥這個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不會做的很好。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之前,應該讓孩子去理解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
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從心去出發。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去理解別人,理解別人的想法。既然做不到理解別人,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讓別人理解你,了解你,當他理解你了,了解你了,自然而然就比較容易接受你說的話。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前,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每人都不例外。爸爸媽媽要遵守,老師也要遵守。并要讓他們知道,如果不遵守規則會造成的后果。
然后,再去一項一項的向他們解釋每個規則的意義,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要遵守這樣的規則。我想通過一定的時間,孩子會從心底里去遵守,而不是為了遵守而遵守。
這也需要教師從心去出發,從心去思考。不要以我是一個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回憶。從孩子的身上找到小時候的我們,想一想當時的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是怎樣思考的,然后,再去向孩子提一些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紙上畫上什么就是什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會觀察,會看。如果教師只是要求小朋友去遵守規則,而自己卻違反了自己制定的規則,那么幼兒會從心里產生厭惡感,自然而然也不會喜歡去完成你所制定的規則。
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也不應該一味的去指責孩子的過錯,孩子的現象空間非常的豐富,有些時候我們以為是錯的事情,其實當你了解到孩子真正的想法之后,你會發現,那不一定是錯的。不要只是去看事情的表面,應該去看事情的本質,用心去看。
如果你愛他,請和他做朋友。
如果你愛他,請和他做朋友。
我記得曾經帶過一個這樣的孩子,大家都叫他小花生。他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剛到幼兒園時,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哭鬧著要找爸爸媽媽,他進來不哭不鬧,只是一圈一圈的在班級里走圈,嘴里說著地鐵站的名字。他不跟別的孩子玩兒,也不跟我們說話。你主動跟他講話,他也基本是所問非所答的。
而且他不愛睡覺,也不喝水,吃飯也很費勁,這讓我們非常頭疼。
后來,我發現,這個孩子非常的聰明,過目不忘,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東西,只要看一遍,聽一遍就能記住。于是我開始主動的和他講話,雖然基本上還是所問非所答。于是,我就順著他說的話往下說,一點點的,我發現這個孩子開始愿意主動的跟他人說話。
有一次非常的讓我感到驚訝,就是他突然拉著我,跟我說“來”
因為是第一次他主動跟我說話,我也感到非常好奇,他想帶我到什么地方,結果他把我拉到了鋼琴后面。然后他站在里面,讓我站在外面,然后就那樣站著,不再說話了。站了一會兒,我發現他并沒有下一步的行動,我便問道:“為什么你要站在那里呢?”“因為這是我的地方”
“那為什么我要站在這里呢?”“因為那是你的地方”“那這是我們倆的地方嗎?”“是的”
如果我沒有去好奇的問下去,我想我不會知道他這個行為的意義。小花生的這一行為,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非常奇怪的行為。可是當我知道原因之后,我知道了,原來他把鋼琴后面當成了我們的基地,我知道他開始一點點的去接受我了。
之后我發現他跟我主動說話的次數越來越多了。但我發現,他還是很少的去與小朋友溝通。
我開始有意識的讓他與別的小朋友多接觸,多溝通。雖然他不怎么跟其他的小朋友說話,但我發現我們班有許多小朋友都很喜歡他,還主動的找他玩兒,跟他說話。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改觀。他并不喜歡與其他的小朋友玩兒。
慢慢的我開始仔細聽他與其他小朋友偶爾的對話,我終于知道他不愛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兒的原因了。
因為他太聰明了。是的,因為他太聰明了,懂得的東西比其他孩子多,信息量比其他孩子多很多,所以,他感興趣的東西,別的孩子聽不懂,無法與他達成共識,這就造成了,他不喜歡與其他孩子玩兒。
發現這一問題后,我別開始注重這一方面,開始找一些游戲,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通過這些游戲,我發現小花生一點點的開始比以前愿意跟他人溝通交流了。
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孩子,會遇到那種乖巧懂事的,也會遇到那些淘氣的。但是我覺得只要你用心去看,你會發現每個孩子的可愛之處。
大多數的教師都喜歡聽話的,其實我倒是覺得聽話不一定就是好的。聽話的孩子固然是好的,可是,就是因為太聽話了,我們有些時候無法看見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而淘氣的孩子,我覺得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淘氣的孩子很難去約束他,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不喜歡遵守規則,那么我們就要用心去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為什么要淘氣,淘氣的原因。其實,有的時候淘氣的孩子不一定是在淘氣,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許他只是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引起別人的關注,不想讓大家忘了他的存在。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也都有閃光點。既然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完美的自己,那么有怎能要求孩子變得完美呢?
我覺得不應該去教育孩子如何去變得完美,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足。承受失敗,承受挫折,看清自己的不足,去接受他,了解自己的不足。遠比一味的去贊美,改變他的不足更重要。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如果自己真的做不到,那么不如去幫別人做一點事情,遠比自己的成功更開心。
夢想真的很遙遠嗎?
……那是因為自己并沒有邁開腳步。
幸福真的只是奢望嗎?
……那是因為自己沒有留意身旁。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小小的綠洲,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感受他就在你的心里。在每個孩子的心里,在每個曾經是孩子的大人的心里。
參考文獻:
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3
幽靈.饅頭日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掃描下載幼師寶典手機版
幼師寶典
三百萬幼師的選擇!